滩头年画的介绍(二)

发布时间: 2014-02-16 14:40 作者: 浏览次数: 575次 字号:

兴旺的原因

滩头镇地处湘西南雪峰山余脉,这样一个既非交通要道,非文化重镇的小山村为何有如此发达的年生产呢?据调查,主要有原因如下几点:(一)滩头镇历史上是生产土纸的重要基地,而且质量较高,乾隆年间已被列为贡物,同时本地峡山口生产一种全国少有的岩浆泥巴,经过锤炼制成一种略带胶性的岩浆泥水,刷在纸上,制成印刷年画用的粉白纸(它也是制造香粉纸的原料),而且当地的泉水又宜于上色,这些都是年画生产的优越物质条件。(二)滩头镇属宝庆府管辖,宝庆曾是湖南四大木版印刷基地之一,有一批技艺精湛的刻版、印刷工匠,这是发展年画生产必不可少的技术条件。(三)湖南是楚文化发祥地之一,文化艺术渊源悠久,湘西素有贴门神之习俗,据《宝庆府志》记载:“节序正月一日为元旦,画神荼、郁垒(即门神),以御凶神”,此历史之根源。(四)由于滩头经济的活跃,为纸张生产和销售打通了渠道,宽广的销路也促进了年画的民展。

滩头年画的特点

滩头地处湘中雪峰山脉南端,在此起彼伏的山峦怀抱之中。渊源悠久的楚文化传统,独特的湘中民俗民风和人文地理环境孕育了滩头木版年画的特殊面貌和丰富内涵。与沿江水陆交通便利的“桃花坞”“杨柳青”等地木版年画相比,滩头年画很少受到西洋画、文人画的影响,保留着淳朴、稚拙、幽默的美感特色,更具有一种强烈的原始生命力。它不假修饰,宛如朴素大方的山野村姑,散发着浓郁的泥土芳香,并以浓烈的湖南“辣味”而独放异彩。在这种作品面前,人们感到了艺术的圣洁与崇高,出自劳动者之手的艺术品,闪烁着平易而睿智的光亮,以宽厚博大的品格,传递着我们民族幽默自信的情感气息。

滩头年画在构图上饱满简洁,大多对称呼应,大与小,疏与密,虚与实,动与静的处理十分得体,画面统一而不零乱,集中而不堆砌,使人感觉十分舒适。其造型古拙、幽默、变形大胆洗炼,神态优美生动。与表现内容谐调相应。如《老鼠嫁女》画面右角上蹲着一只猫,这只猫接受老鼠送鸡送鱼的贿赂,眯缝着眼,任老鼠吹吹打打招摇而过。运用拟人手法,加以夸大变形,显得栩栩如生,拙中显精,雅俗共赏。同时也抨击了社会的官场弊端,使之赋予深刻的社会意义,更显得格外幽默有趣,耐人寻味。《门神》则刻意夸张人物扬起的剑眉,那黑白分明又大又圆的不合比例的身材,都是为强调有“神”,突出其“意”,可谓“得意而忘形”。以单刀直入雕刻的线条方圆结合,稚拙刚健强烈的力度和节律感。它的色彩风格表现更为独特,毫无拘束地大胆使用高纯度原色,形成补色对比,以自制槐黄、藤黄、靛青、叶绿、黄丹等为主,色彩配置不受真实对像的限制,用大小冷暖不同的的色块,巧妙相间,最后压上墨线,有的还洒上鑫片,并用笔描绘出美须、嘴唇、面脸等处,称之为“开脸”,整个画面在变化中求统一,形成鲜明、强烈、热辣的基调,使人联想到湖南的辣椒味。用岩浆泥水制成的粉白纸渗而不滞,透而不糊,渗迹圆润,是我国印刷年画中独一无二的纸张。当地的泉水又特别起色,使用这种纸和水来印刷年画,颜料印上去更显得艳丽夺目,厚重明快,还有浮雕感,充分体现了年画气喜洋洋的民间气氛,更加强了它的乡土意味。这种在造型、色彩上的不受真实对像的限制所表现出的随意性,完全是农民群众的审美思想的体现。

滩头年画特有的创作规律和艺术风貌,至今仍闪烁着迷人的魅力和光彩,显示着旺盛的艺术生命力。那情感对像,情感内容以及情感形式体现的传统“基础本体”所蕴涵的民族文化精神,有着巨大的潜在性和可能性,那些出自劳动者之手的艺术品历经千百年竟生生不息,其中的力量和奥妙不正是那种如黄土般朴厚,如蓝天般清澈;那种平易而壑智,出自民间,却蕴含着中华民族最基本,也最深刻的文化内涵的原因所在吧!

滩头年画的抢救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滩头年画的抢救和发展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987年4月滩头年画研究会应邀参加山东维坊全国民间木版年画展览,使滩头年画受到了参观展览的中外专家、学者的格外青睐,他们争相购藏。近年来,滩头年画研究会尽力挖掘和整理了一批优秀传统作品;发动和组织民间老艺人,采用传统的工艺制作,逐步恢复了它们的生产;写出一定学术价值的论文。同时着意在传统木版年画上觅寻新路,即不仅在发掘,主要在发展,意在寻找沟通传统文化艺术语言的新蹊径。

民间美术既是艺术之源,又是艺术之流。当地的画家向民间美术学习,用“母亲艺术”的乳汁作滋养在心灵中融化,使自身的艺术素质有了根基,去创造具有民族精神内涵和审美思想的渊流中,一头又深入到农村现实生活中,把握母亲艺术的脉络,与时代跳动的脉博融会贯通,表现新时代人们的新风俗与精神面貌。

滩头年画大事记

清朝嘉庆年间,滩头一代盛产“五色纸”,被列入贡品送往宫廷。堪称滩头年画的前身,故滩头年画俗称“花纸”。

清朝道光年间,滩头和顺昌老板胡奇甫又绘制了《桃园三结义》、《花园赠珠》、《西湖借伞》等十几种戏文故事新品种。

民国初期,滩头年画生产达到全盛期,小镇有生产作坊108家,工人2000余人,年产高达3000多万份,当时著名的作坊有正大昌、大生昌、大成昌、道生和、生成昌、和顺昌、松荣祥,钟良美、宝悦来、天顺昌、义生和等。

解放后,有段时间滩头年画被作为封建迷信品而禁止生产出售,致使年画生产近乎停顿。

1958年,滩头年画重新获得批准生产,当年销量达20多万张。

1963年,湖南省群众艺术馆组织美术工作者到滩头学习考察,利用传统技术加上现代内容,创作了《工农联盟》、《拥军优属》等新画稿刻印出版。

文化大革命中,滩头年画列为“四旧”,大量印板被付之一炬,有些版本就此失传。

1979年,应贵州商业部门要求,滩头年画才得已恢复生产。

1982年,滩头的年画作坊又增加到十二家,产销量达140多万张。

1985年邵阳市成立了“滩头年画研究会”,以隆回县文化馆为主对滩头年画进行挖掘、整理,并恢复刻印了失传的“托全”门神《秦叔宝》、《尉迟恭》和《花园赠珠》等印版。

1988年,隆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

1994年,滩头年画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美术一绝银奖。

2003年9月,滩头年画在全国传统工艺品大展中荣获金奖。

2003年2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正式启动的新闻发布会上,滩头年画被列入该工程的首批项目。

留言功能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