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渊源
自唐末发明木版印刷以后,民间年画运应而生,经宋、元两代的发展,至明代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明末出现套印彩色年画,至清雍正、乾隆年间,以其不同的地方特色和风格,形成以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为中心的两大流派,并逐步发展繁盛起来,达到极盛时期。据《邵阳地方志》记载:“元初大德年间(公元1297年―公元1307年)流行在江南一带的赵元帅像,就是邵阳滩头印的。”可见邵阳滩头年画的产生比其它地方要早。从滩头年画的《老鼠娶亲》画上刻有“楚南滩镇新刻老鼠娶亲全本”字样,称楚南不称湖南,为明代所产无疑。清嘉庆年间,滩头一带盛产五色纸,滩头纸被列为贡品,同时行销省内外,滩头木版年画由此遐迩驰名。同治年间举行国丧,曾明文禁令滩头印发“欢乐”题材的年画,可见最迟在同治年间滩头年画已相当发达。
鼎盛时期
民国初年是滩头年画的全盛期,当时较有影响的作坊有二十多家,其中以“忠良美”、“生盛昌”、“和顺昌”、“正大昌”等较为著名。这些作坊除印刷年画外,还生产各种土纸与各种花纸。每年中秋过后,各家作坊即开始生产年画。大型作坊雇工十余人,小型作坊是全家老少投入制作。临近年关,滩头镇各家店铺的大批年画由画商批量销售往贵州、云南、广东、广西、湖北、江西、陕西等省,同时还远销泰国、越南、香港等东南亚国家与地区,年销售量高达七百多万张,居全国年画产地第三位。
滩头年画种类
滩头年画的种类在最盛期达六十多种。由于历史的原因,现存二十余种。滩头年画多以祝福新年的喜庆丰登,免除灾祸的古老民间习俗为题材,反映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和精神寄托。从题材内容和品种来看,可分为神像(门神、财神和灶神)、吉祥如意、故事(戏文、仕女娃娃)三大类。
神像类
滩头年画中的门神,始以神荼,郁垒画像作为门神。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记载:“相传唐太宗患病,闻门外有鬼魅呼号,以告君臣,秦叔宝请与尉迟敬德戎装立门外以伺,太宗准奏,夜果无事;乃命画工图两人形像,悬挂宫门左右,后世沿袭门神以镇邪。”又传唐玄宗子病时命画工吴道子绘钟馗像,以打鬼和驱除邪恶。故滩头年画也就是随之增加了秦叔宝、尉迟敬德和钟馗的画像。门神有托货、广货和水货之分。托货销往全国各地和国外,以神荼、郁垒和秦叔宝、尉迟敬德画像为主,广货销于广东、广西一带,因该地尊关羽“关公”、“关帝”,故广货的门神一般改为关羽画像为主,水货又称苗货,主要销往湖南的湘西地区和云南、贵州的苗族地区、门神以苗族英雄神像为多见。据研究中国民间年画的王树村教授考证,以苗族英雄神像为门神,全国为滩头年画独有。以画幅大小分,托货有托全、托半、托二、托四,广货有全甲、二甲,水货有水二、水四。
滩头年画神像类中的财神,以赵玄坛(亦称赵公元帅)的画像为多见,宝庆民间多信奉道教,而赵玄坛则被道教尊为“正一玄坛元帅”,传说能驱雷役电,除瘟禳灾,主持公道,求财如意。将赵公元帅的画像贴在门上,以求神庇佑平安,人畜兴旺,五谷丰登,财源茂盛。
滩头年画神像类中的灶神,亦称“灶君”、“灶王。”《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现氏有子日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传说旧俗夏历腊月二十三夜或二十四日,用纸马饴糖等送灶神上天,谓之送灶;除夕又迎回,谓之迎灶。迎灶时,各家各户都要将灶神画像供奉于灶头或灶首,认为灶神能掌管一家祸福。
吉祥如意类
滩头年画吉祥如意类中,有“和气致祥”、“子孙万代”、“年年发财”、“金玉满堂”、“麒麟送子”等样本,多是表现吉祥喜庆、寓意祝福等题材,反映人们追求生活的美好愿望和理想。
故事类
滩头年画的故事类中,有许多人们熟知的《桃园结义》、《西湖借伞》、《珍珠塔》、《四美图》、《西厢记》、《老鼠嫁女》等历史故事、戏剧情节和神话传说。其中《老鼠嫁女》,我们看到尖腮细腿的鼠类,鸣锣开道,新郎着绿衣黄马,新娘着红装坐花轿,抱鸡、提鱼、吹喇叭的队伍好不热闹,只有大黄猫是痴呆像。“有女者不必去攀高贵,专找有权势的”这一民间是非观念表现得何等充分,何等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