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推陈出新,走向世界的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我们从当代一些画家的艺术实践中已经看到了中国水墨画发展的一线曙光。如上个世纪!” 年代以来,一批画家试图摆脱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笔墨”陷阱,以“墨象”替代“笔墨”,采用拼贴、拓印、撕揭、冲染等一系列非传统的作画方式,大胆地在形式上创新,掀起了哄动一时的“实验水墨”运动。另一些画家则致力于用传统的媒材去表现当代都市生活,追求内容上的创新。如深圳画院在90年代初,曾提出过“城市山水画”的课题,得到了许多中青年画家的响应;一些人物画家也开始了城市题材的创作,李孝萱、王彦萍、邵戈、黄一瀚都是这方面的出色代表。其中,邵戈更是一位能完美地驾驭各种绘画技法的画家,他的造型具有一种超现实主义艺术特征,可以说是完全背离了传统水墨的美学原则。他认为,他的艺术所要解决的是“生存状态和艺术态度的一贯性问题”,所要揭露的是那被现实掩盖了的内心的孤独。他那沉重的画面,也确实体现了他的这种沉重的哲学思考与人文关怀。与此相反,黄一瀚的画则显示出一种朝气蓬勃的力量,他用水墨这种优雅和含蓄的语言来表现年轻人的那种几乎接近平庸和浅薄的表象世界。在他的画面里,我们完全看不到传统的水墨画美学品质。王天德则在开拓水墨的立体化空间的表现可能性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他在90年代中期创作的《水墨餐桌》被认为是中国当代装饰绘画的代表。90年代后期,他又创作了一系列的服装山水,渴望在一种新的图像中表达传统的“笔墨”效果,近年来,他又将这种图像与实物组合在一起,创造出了更具有雅俗共赏特点的当代艺术品。由此看来,中国画的发展如能以民族精神为主导,各画种、流派之间相互交流、互补,在总结、继承中国传统水墨画艺术传统的同时,大胆吸收西方绘画的特点,勇于开拓创新,必然生机无限,中国画已“穷途末路”的说法必将不攻而自破。
面对全球化浪潮,中华文化在与异域文化的交流碰撞中,会产生矛盾,会出现火花。但其优秀成分最终会融入本土文化的洪流中,成为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水墨画的发展也不例外,作为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它将在与新的时代精神相结合中获得新生。